如何為天然氣贏得主力能源地位?
2018/9/22 11:23:36??????點擊:
9月20日,由《中國能源報》社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年會暨2018中國城市能源變革峰會”在京舉行。北京燃氣集團副總經理曹育軍作了《為天然氣贏得主力能源地位》的主題演講。
第一,中國能源狀況。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經濟創造了無數奇跡,現在我們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此相對應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主導地位,占比達到60%左右。中國每年煤炭生產占全球46%,消費煤炭占全球51%。這個固然跟我們資源稟賦有關系,也跟資源結構、生產狀況,包括企業產業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承受力有關系。但是以此為基礎,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所以說在環保組織排名上,很多城市環保質量出名排名墊底的位置。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是氣侯變化巴黎協定的堅定支持者和執行者,中國政府承諾要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中國正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天然氣、核能等清潔能源。
第二,中國天然氣發展情況。
中國天然氣發展情況非常好,中國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達到了50萬億立方,而非常規天然氣儲量更加豐富。中國在天然氣勘探方面能力不斷提高,在鄂爾多斯、新疆開發了多個儲量超千億的大型氣田。2017年國內天然氣產量接近1500億方,同比增長8%。應該說不斷增長的國產天然氣供應,是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一個重點。
在開發國內天然氣的同時,中國從2006年開始進口國外天然氣,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39%,其中對外進口天然氣,有陸上管道氣,也有海上的液化天然氣。進口管道氣來自四個國家,進口的LNG來自15個國家。我們不斷加強天然氣的基礎設施建設,長輸管線總長度超過7萬公里,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10萬公里。這就是我們現在講到的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包括其他的配套管線,已經建成的投產LNG接受站18座,總接受能力將近6000萬噸每年,其中7座正在擴建。此外,國家正在安排11座接受站正在建造過程中,預計到2020年總接受能力將達到8000萬噸每年。依托這些基礎設施,中國天然氣市場潛力將得到持續穩定地釋放。
在天然氣消費方面,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了2400億立方米,是全球的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在擴大消費方面,北京起到的很好的示范作用,北京從1997年開始大規模引進天然氣,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天然氣消費量97年1.3億立方米已經增長到了去年的164億立方米,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不到1%增加到32%,而且現在全國比重將近6%。發電和采暖用氣占比超過80%,預計到2020年北京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200億立方米。天然氣對煤炭的大量替代使全年煤消費量從高峰期的3500萬噸降低到去年的不足500萬噸。
第三,中國天然氣發展得到的政策支持。
過去五年,北京的PM2.5濃度從90微克下降到58微克,這應該是大規模替代的結果。中國天然氣持續發展得益于國家不斷出臺的配套政策,大力鼓勵。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明確要把天然氣培養成為主體能源,政府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各項配套政策逐步落實到位。比如說加快天然氣應用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城鎮燃氣,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此外天然氣產供銷體系建立,明確了政府、上下游企業各自承擔的主體責任,這也是應對棄風的有效措施。價格改革也在深度進行,逐步完善了價格并軌,政府加強了對企業輸、配氣成本的監審,促進了企業降低成本,明確規定了天然氣管道運輸的準許收益率為稅后的全投資內部收益率8%。天然氣配氣加快稅后收益率原則上不超過7%。
十三五能源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天然氣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從7%增長到10%,總量超過3000萬立方。預計到2024年中國舉辦世界燃氣大會的時候,中國的年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4000億方,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
第四,中國和亞洲天然氣行業面臨的問題。
盡管有政策的支持,有能源保障,有我們自身體系的逐步完善,天然氣的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季節性供不應求。天然氣是采暖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冬季的天然氣常常供不應求,特別是近期隨著大規模煤改氣,大規模天然氣對煤的替代,這個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季節用氣高峰。去年冬天由于需求增速超過預期,特別是進口氣減量的問題,中國呈現了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區的用氣緊張。第二是儲氣庫管網與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中國的儲氣能力僅占全年消費量的3%,在全球發達國家比如美國、英國等國家儲氣率占到全年消費量的30%,歐洲國家將近占到20%,我們現在僅僅占到3%不到。
儲氣能力不足,加劇了季節性的供氣矛盾,成為制約市場發展的首要問題。中國的人均燃氣管線僅有5.5米。地區性輸氣管線主要分布在東大發布地區,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網絡資源嚴重不足。在城鎮基礎設施方面,少數大城市配比規模初具,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配氣管網比較充足,而小城市的配氣管網非常不足。高昂的進口天然氣價格,應該說LNG進口實現了更大范圍內天然氣的供應,為能源和安全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然而由于亞洲議價,非洲的進口價格,2017年相對于美國的HH價格、英國NBP,亞洲價格是最高的,達到7.7美元,BNP價格不到3美元,HH價格是2.38美元,議價在里面非常明顯。因為擔心高氣價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對于擴大市場,從政府、民眾、企業存在一些疑慮。
對天然氣的偏見和回歸煤炭的雜音,一些發達國家認為,天然氣是產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因此,是過渡能源而非主力能源。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有人呼吁多使用煤炭,既價格便宜,又供應充足。一些煤炭專家極力宣傳清潔煤技術和煤炭超低排放技術。每遇天然氣供應緊張或氣價上漲,各種回歸煤炭的雜音就會高漲。
作為全球天然氣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正在努力通過政策調整、行業改革打破這個瓶頸,形成天然氣發展的良好勢頭。
第五,對于天然氣贏得主力能源地位的建議。
現在全球能源正在面臨轉型,就全球能源而言,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排在石油之后,天然氣成為主力能源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作為行業從業者,我們認為要做出如下努力:首先要加大對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利用,擴大天然氣來源,增加產量,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力度,提高產、供、儲、銷各環節能力,提高天然氣的可及性和可靠性,使大家用得起、用得上。第二是要通過數字化提高全產業鏈管理水平,提高天然氣能效,實現技術突破,從而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提升天然氣的競爭力。第三要積極影響利益相關放,特別是政府、用戶和政策制定者等等相關各方,給天然氣發展創造更好的歡迎,給天然氣合理定位,并給予政策支持。第四,作為低碳的清潔能源,應該向公眾積極倡導天然氣應用,在人們心目中換天然氣本來的面目,要塑造天然氣低碳、環保、高效、供應充足,是可再生能源最佳伙伴的形象。
第一,中國能源狀況。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經濟創造了無數奇跡,現在我們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此相對應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主導地位,占比達到60%左右。中國每年煤炭生產占全球46%,消費煤炭占全球51%。這個固然跟我們資源稟賦有關系,也跟資源結構、生產狀況,包括企業產業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承受力有關系。但是以此為基礎,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所以說在環保組織排名上,很多城市環保質量出名排名墊底的位置。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是氣侯變化巴黎協定的堅定支持者和執行者,中國政府承諾要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中國正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天然氣、核能等清潔能源。
第二,中國天然氣發展情況。
中國天然氣發展情況非常好,中國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達到了50萬億立方,而非常規天然氣儲量更加豐富。中國在天然氣勘探方面能力不斷提高,在鄂爾多斯、新疆開發了多個儲量超千億的大型氣田。2017年國內天然氣產量接近1500億方,同比增長8%。應該說不斷增長的國產天然氣供應,是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一個重點。
在開發國內天然氣的同時,中國從2006年開始進口國外天然氣,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39%,其中對外進口天然氣,有陸上管道氣,也有海上的液化天然氣。進口管道氣來自四個國家,進口的LNG來自15個國家。我們不斷加強天然氣的基礎設施建設,長輸管線總長度超過7萬公里,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10萬公里。這就是我們現在講到的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包括其他的配套管線,已經建成的投產LNG接受站18座,總接受能力將近6000萬噸每年,其中7座正在擴建。此外,國家正在安排11座接受站正在建造過程中,預計到2020年總接受能力將達到8000萬噸每年。依托這些基礎設施,中國天然氣市場潛力將得到持續穩定地釋放。
在天然氣消費方面,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了2400億立方米,是全球的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在擴大消費方面,北京起到的很好的示范作用,北京從1997年開始大規模引進天然氣,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天然氣消費量97年1.3億立方米已經增長到了去年的164億立方米,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不到1%增加到32%,而且現在全國比重將近6%。發電和采暖用氣占比超過80%,預計到2020年北京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200億立方米。天然氣對煤炭的大量替代使全年煤消費量從高峰期的3500萬噸降低到去年的不足500萬噸。
第三,中國天然氣發展得到的政策支持。
過去五年,北京的PM2.5濃度從90微克下降到58微克,這應該是大規模替代的結果。中國天然氣持續發展得益于國家不斷出臺的配套政策,大力鼓勵。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明確要把天然氣培養成為主體能源,政府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各項配套政策逐步落實到位。比如說加快天然氣應用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城鎮燃氣,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此外天然氣產供銷體系建立,明確了政府、上下游企業各自承擔的主體責任,這也是應對棄風的有效措施。價格改革也在深度進行,逐步完善了價格并軌,政府加強了對企業輸、配氣成本的監審,促進了企業降低成本,明確規定了天然氣管道運輸的準許收益率為稅后的全投資內部收益率8%。天然氣配氣加快稅后收益率原則上不超過7%。
十三五能源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天然氣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從7%增長到10%,總量超過3000萬立方。預計到2024年中國舉辦世界燃氣大會的時候,中國的年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4000億方,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
第四,中國和亞洲天然氣行業面臨的問題。
盡管有政策的支持,有能源保障,有我們自身體系的逐步完善,天然氣的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季節性供不應求。天然氣是采暖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冬季的天然氣常常供不應求,特別是近期隨著大規模煤改氣,大規模天然氣對煤的替代,這個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季節用氣高峰。去年冬天由于需求增速超過預期,特別是進口氣減量的問題,中國呈現了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區的用氣緊張。第二是儲氣庫管網與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中國的儲氣能力僅占全年消費量的3%,在全球發達國家比如美國、英國等國家儲氣率占到全年消費量的30%,歐洲國家將近占到20%,我們現在僅僅占到3%不到。
儲氣能力不足,加劇了季節性的供氣矛盾,成為制約市場發展的首要問題。中國的人均燃氣管線僅有5.5米。地區性輸氣管線主要分布在東大發布地區,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網絡資源嚴重不足。在城鎮基礎設施方面,少數大城市配比規模初具,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配氣管網比較充足,而小城市的配氣管網非常不足。高昂的進口天然氣價格,應該說LNG進口實現了更大范圍內天然氣的供應,為能源和安全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然而由于亞洲議價,非洲的進口價格,2017年相對于美國的HH價格、英國NBP,亞洲價格是最高的,達到7.7美元,BNP價格不到3美元,HH價格是2.38美元,議價在里面非常明顯。因為擔心高氣價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對于擴大市場,從政府、民眾、企業存在一些疑慮。
對天然氣的偏見和回歸煤炭的雜音,一些發達國家認為,天然氣是產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因此,是過渡能源而非主力能源。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有人呼吁多使用煤炭,既價格便宜,又供應充足。一些煤炭專家極力宣傳清潔煤技術和煤炭超低排放技術。每遇天然氣供應緊張或氣價上漲,各種回歸煤炭的雜音就會高漲。
作為全球天然氣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正在努力通過政策調整、行業改革打破這個瓶頸,形成天然氣發展的良好勢頭。
第五,對于天然氣贏得主力能源地位的建議。
現在全球能源正在面臨轉型,就全球能源而言,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排在石油之后,天然氣成為主力能源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作為行業從業者,我們認為要做出如下努力:首先要加大對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利用,擴大天然氣來源,增加產量,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力度,提高產、供、儲、銷各環節能力,提高天然氣的可及性和可靠性,使大家用得起、用得上。第二是要通過數字化提高全產業鏈管理水平,提高天然氣能效,實現技術突破,從而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提升天然氣的競爭力。第三要積極影響利益相關放,特別是政府、用戶和政策制定者等等相關各方,給天然氣發展創造更好的歡迎,給天然氣合理定位,并給予政策支持。第四,作為低碳的清潔能源,應該向公眾積極倡導天然氣應用,在人們心目中換天然氣本來的面目,要塑造天然氣低碳、環保、高效、供應充足,是可再生能源最佳伙伴的形象。
- 上一篇:洛陽市入選國家清潔取暖試點城市 2018/9/25
- 下一篇:推進冬季清潔取暖 菏澤加快構建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步伐 2018/9/21